燈籠魚網路書店,全館滿1000免運費

第一章 導言──文學與人生(第1頁)

兩個世界(第1頁)

兩種生命(第1頁)

兩種活動(第1頁)

自然的我與精神的我(第1頁)

形跡的接觸和精神的接觸(第2頁)

晤對古人(第3頁)

文學的特質(第4頁)

文學與人生的關係(第4頁)

文學的生活與生活的文學(第5頁)

文學與人生疏遠的原因(第6頁)

文學與人生疏遠之害(第7頁)

生存與生活(第8頁)

作者與讀者(第9頁)

文學與人生的增富(第9頁)

如何促使文學去更接近人(第11頁)

近代文學與人生的「捉迷藏」(第11頁)

作家缺乏正確的人生觀(第13頁)

人為的障礙(第14頁)

文學與人生的誤解(第15頁)

如何促使人生去更接近文學(第16頁)

近代社會變革,使人生對內外生活失去平衡(第16頁)

「急」與「醜」的時代(第16頁)

商業主義(第17頁)

人生必然走向文學(第18頁)

瞭解、研究與創作(第18頁)

克服困難與學習(第20頁)

天才問題(第21頁)

文學的科學(第22頁)

文學研究的四種基本精神(第24頁)



第二章 文學的定義(第31頁)

文學不易下定義(第31頁)

西方學者的文學定義(第32頁)

廣義的文學定義(第32頁)

亞諾爾特,紐曼,華舍斯德,哈蘭,約翰摩黎各家之說(第32頁)

狹義的文學定義(第33頁)

澤布,巴斯康,微內,戈克拉爾,愛默生,勃魯克,赫特生,散得兹,波斯奈脫,韓德,喀萊爾,佩得,道登各家之說(第33頁)

中國歷代的文學觀(第38頁)

孔子的文學觀(第39頁)

兩漢的文學觀(第40頁)

晉、南北朝的文學觀(第41頁)

陸機、摰虞、劉勰、梁元帝、蕭統各家之說(第41頁)

唐、宋以下的文學觀(第42頁)

白居易的論文與詩(第42頁)

近代文學觀的改變(第43頁)

周作人、章太炎之說(第44頁)

中西文學觀與廣狹兩義的比較(第45頁)

文學的共性、形式、內容、目的(第46頁)

比較妥善的文學定義及其說明(第47頁)



第三章 文學的形式、內容、目的(第53頁)

文學的三大要素(第53頁)

三大要素不能偏廢(第54頁)

一、文學的形式(第55頁)

二、文學的內容(第88頁)

三、文學的目的(第107頁)



第四章 文學的分類(第129頁)

文學性質的分衍(第129頁)

文學與非文學的分辨─韓德之說(第130頁)

韓德說的不妥(第131頁)

文學分類的問題(第133頁)

章太炎之說(有句讀文與無句讀文,有韻文與無韻文)(第134頁)

六朝「文」「筆」之說(第136頁)

狄昆西與彭科士之說(知識文學與力的文學,硬性文學與軟性文學,廣義說與狹義說)(第137頁)

近代文學分類各說(文字與文學,文學文與應用文,文學文與學說文,純文學與雜文學,美文與應用文)(第139頁)

文學分類中的重要問題(第141頁)

理智與情感(第141頁)

邏輯的與直覺的,思考的與感覺的(第142頁)

文法與修辭,求達與求美(第142頁)

真的問題(第142頁)

善的問題(第143頁)

美的問題(第144頁)

經世,教化與感人,動人,娛人(第144頁)

藝術的與非藝術的(第145頁)

著重點與兼容性文學的兩大分野(第145頁)

質文(第146頁)

美文(第146頁)

質文的內容、形式、目的(第147頁)

美文的內容、形式、目的(第147頁)

解決了許多不決的爭論(第148頁)

理論與實際(第148頁)

主體與從體,主要與次要(第150頁)

美質兼備為上(第151頁)

以態勢為例(第151頁)

以語言為例(第152頁)

以圖畫為例(第153頁)

以建築為例(第154頁)

以雕刻為例(第154頁)

質的人生與美的人生(第156頁)

質文式的人生觀與美文式的人生觀(第156頁)

分類表解(第157頁)

美文為我們研究的中心(第158頁)



第五章 文學的起源及其流變(第163頁)

假設的理論(第163頁)

文學起源的各說(第164頁)

「遊戲說」(第165頁)

康德之說(第165頁)

斯賓塞之說(第165頁)

席勒之說(第166頁)

山泰耶奈等之說(第166頁)

格羅斯之說(第166頁)

希倫之說(第167頁)

「遊戲說」的批評(第168頁)

「勞動說」(第169頁)

恩格斯之說(第169頁)

蒲列汗諾夫之說(第169頁)

畢海爾之說(第170頁)

佛理采之說(第170頁)

「勞動說」的批評(第172頁)

「本能說」(第173頁)

第一首歌(第173頁)

沈約之說(第173頁)

李延壽、劉勰、朱熹、鍾嶸等之說(第173頁)

韓德之說(第174頁)

「戰爭說」(第175頁)

「宗教說」(第176頁)

「戀愛說」(第177頁)

斯溫之說(第178頁)

「模仿說」(第178頁)

「表現說」(第179頁)

「裝飾說」(第179頁)

「吸引說」(第180頁)

各說的批評(第180頁)

原始文學的形式(第181頁)

詩、樂、舞合一(第182頁)

麥根西的三位一體說(第182頁)

詩的最早形式是聲音與音樂(第183頁)

冒爾頓之說(第185頁)

口傳文學的形式特徵(第186頁)

文字文學的最早作品(第186頁)

文學流變問題(第187頁)

泰勒之說(第187頁)

「種族問題」(第189頁)

種族、民族、與國民文學(第189頁)

固執性(第190頁)

勒滂之說(第191頁)

海爾巴脫之說(第192頁)

「環境問題」(第192頁)

韓德之說(第193頁)

洛里埃之說(第193頁)

王世貞、魏徵之說(第194頁)

「時代問題」(第195頁)

波斯奈脫之說(第195頁)

社爾普、得微之說(第195頁)

拉司金之說(第196頁)

時代先驅者(第197頁)

創造與模仿(第198頁)

泰勒學說的缺點(第199頁)

人格說(第200頁)

文學流變的八原則(第200頁)



第六章 文學的類型、風格、派別(第205頁)

文學的類型(第205頁)

文學類型是從流變中產生的(第205頁)

「民族文學」或「國民文學」類型(第206頁)

「地域文學」類型(第207頁)

「時代文學」類型(第207頁)

「希伯來型」與「希臘型」(第209頁)

亞諾爾特之說(第209頁)

韓德之說(第210頁)

泰勒之說(第211頁)

「道德型」和「理智型」(第212頁)

「浪漫型」和「感情型」(第212頁)

「藝術型」或「古典型」或「審美型」(第213頁)

「經世型」或「功利型」或「政治型」(第214頁)

總括為四大類型(第215頁)

文學的風格(第216頁)

風格屬於每個作家(第217頁)

叔本華之說(第217頁)

韓德之說(第217頁)

曾國藩之說(第217頁)

紐曼之說(第218頁)

小泉八雲之說(第218頁)

希勒格之說(第219頁)

蒲封之說(第219頁)

武者小路篤實之說(第219頁)

褒勞之說(第219頁)

孟子之說(第221頁)

徐禎卿之說(第221頁)

陸機之說(第222頁)

王通之說(第222頁)

哥爾梯之說(第223頁)

司空圖二十四詩品(第223頁)

姚鼐、康德、章學誠、劉大櫆、曾國藩之說(第224頁)

風格與技巧的關係(第224頁)

風格與社會及歷史因素(第226頁)

文學的派別(第227頁)

以作家分(第228頁)

以地域分(第229頁)

以題材分(第229頁)

近代文學的派別(第229頁)

以時代分(第229頁)

古典主義(第230頁)

浪漫主義(第231頁)

寫實主義與自然主義(第232頁)

印象主義(第233頁)

新浪漫主義(第234頁)

新舊浪漫主義的不同(第235頁)

神秘主義(第236頁)

象徵主義(第238頁)

頹廢派(第239頁)

新寫實主義(第239頁)

唯美派(第240頁)

高蹈派(第241頁)

惡魔派(第242頁)

未來派(第242頁)

各種小派別(第243頁)

類型、風格與 派別的聯帶關係(第244頁)



第七章 文學與科學及哲學(第249頁)

文學能影響一切,也受一切所影響(第249頁)

文學與科學(第250頁)

文學與科學異趣(第250頁)

文學與科學的差別(第250頁)

文學思想與科學思想的互相影響(第252頁)

科學的想像(第253頁)

科學對文學的影響(第253頁)

科學方法在文學中的運用(第254頁)

佐拉之說(第255頁)

科學形式在文學中的運用(第256頁)

科學材料在文學中運用(第257頁)

古代文學中的科學思想(第258頁)

文學家與科學家(第259頁)

文學曾為科學的前導(第259頁)

文學與科學在表現目的上的相同(第260頁)

文學與科學精神的必須日趨調和(第261頁)

必須瞭解兩者的特性(第262頁)

文學與哲學(第262頁)

文學與哲學絕不相容之說(第263頁)

文學與哲學的基本因素相同(第264頁)

文學的想像與哲學的想像(第265頁)

想像和理想(第265頁)

文學與哲學的互相表裏(第266頁)

文道合一之說(第267頁)

哲學思想領導文學思想(第268頁)

三種情形(第268頁)

近代文學所受哲學的影響(第268頁)

文學也促進了哲學的發展(第270頁)

古代文學中的哲學思想(第270頁)

「文學的哲學」與「哲學的文學」(第271頁)

文學與哲學各有其本體(第273頁)

高尚純正的人生觀是兩者的橋樑(第274頁)



第八章 文學與社會、政治、經濟(第277頁)

文學與社會(第278頁)

社會學的美學(第278頁)

個人與社會(第278頁)

尼采的超人學說(第278頁)

托爾斯泰的博愛主義(第279頁)

文學是社會的活動(第280頁)

美的調和性與社會性(第281頁)

屬於個人也屬於社會(第281頁)

文學和社會的互相影響力(第282頁)

文學影響社會之例(第282頁)

社會影響文學之例(第283頁)

文學社會性的三種意義(第283頁)

文學與政治(第284頁)

觀念上的隔閡(第284頁)

亞里士多德之說(第285頁)

正常關係的討論(第286頁)

文學與政治均以思想與情感為基礎(第286頁)

文學家不能沒有政治思想(第287頁)

古代的文學與政治(第287頁)

文學家與政治家(第287頁)

政治型的文學(第288頁)

文學對政治的抑揚,褒眨與諷剌(第289頁)

囂俄之說(第289頁)

西方的政治文學(第290頁)

文學思想與政治思想的互相影響(第291頁)

政治小說(第291頁)

政治文學的力量(第292頁)

文學與政治的盛衰相關(第292頁)

互相貢獻的功用(第293頁)

國家對待文人的問題(第293頁)

文學必須要獲得自由發展(第295頁)

文學思想是不容壓制的(第295頁)

蘇軾之說(第296頁)

民主主義與文學(第297頁)

文學與經濟(第297頁)

政治包括了經濟問題(第297頁)

經濟史觀的文學論(第297頁)

文學的宿命論(第298頁)

生產方式不能支配文學思想(第299頁)

社會經濟對於文學的可能影響(第300頁)



第九章 文學與藝術及語言文字(第301頁)

文學與藝術(第301頁)

文學也是一種藝術(第301頁)

藝術的兩大分類(第302頁)

文學與藝術的分類的精神一致(第303頁)

形式的美(第304頁)

美的形式的機械論(第305頁)

唯美主義的批評(第306頁)

功利目的與藝術性的是否相容(第306頁)

藝術性的效用(第307頁)

藝術的任務(第308頁)

功利目的不能作衡量藝術性的標準(第309頁)

文學藝術的適應性(第309頁)

獨立性與調和性、統一性、 整體性(第310頁)

文學與他種藝術的關係(第310頁)

文學與音樂的關係(第311頁)

語文中的音樂性(第311頁)

文學與音樂的配合(第311頁)

文學與圖畫的關係(第312頁)

文學與一切藝術的表現一致(第313頁)

東方藝術精神(第314頁)

文學與語言文字(第314頁)

文學的流變與類型,直接受語言文字的影響(第315頁)

語言文字的特性,即所以形成各種文學形式的直接原因(第315頁)

以中西詩式的不同為例(第316頁)

語言文字的內在品性,影響文學的本質(第317頁)

語言文字與思想文化(第317頁)

語文與思想的一致性(第318頁)

本國語文的運用與愛護(第319頁)

語言文字學的研究,不能破壞文學的研究(第320頁)

「文學解剖」的弊病(第321頁)

文學與語言文字的關係,應為「生機的」,不是「 機械的」(第322頁)



第十章 文學硏究與文學批評(第325頁)

文學研究與文學批評的關係(第325頁)

文學與文學研究(第326頁)

局部與全部(第326頁)

原理與方法(第327頁)

共性與各別性(第327頁)

變性與不變性(第328頁)

文學研究的八原則(第328頁)

韓德的六點方法(第329頁)

美文與質文的分辨(第330頁)

內容的研究(第330頁)

配合的研究(第331頁)

作者的研究(第331頁)

比較的研究(第332頁)

參考的研究(第332頁)

科學方法的運用(第332頁)

文學與文學批評(第333頁)

過去和近代的文學批評的不同(第334頁)

文學批評的影響(第334頁)

文學批評的內容(第335頁)

文學批評的定義(第336頁)

文學批評的目的(第336頁)

積極的目的(第337頁)

司威孚德,坎姆斯之說(第337頁)

文學批評的效果(第338頁)

理查孫之說(第339頁)

文學批評的認識與標準(第339頁)

文學批評的方法與分類(第339頁)

「裁斷的批評」(第340頁)

「歸納的批評」(第340頁)

「客觀的批評」(形式的批評,標準的批評,因襲的批評)(第341頁)

「主觀的批評」(內容的批評,印象的批評,倫理的批評)(第342頁)

「鑑賞的批評」(第343頁)

亞諾爾特之說(第343頁)

拉司金之說(第344頁)

佩得之說(第344頁)

王爾德之說(第346頁)

「科學的批評」(第346頁)

泰勒之說(第346頁)

「唯物主義批評」(第347頁)

「理想主義批評」(第348頁)

卜林謙爾之說(第348頁)

諾爾陶與托爾斯泰之說(第349頁)

「新裁判批評」(第350頁)

文學批評家的能度(第350頁)

文學批評的三個重要原則(第351頁)

參考書的缺乏,是作者在寫作中的最大困難。作者的寫作宗旨,對於文學上的任何問題,總希望能多徵引各方面的意見,比較研究,以期將問題剖析得更為明白;同時,凡是前人已發表過的名言家論,更希望多加介紹,並照原文引錄,以期使讀者可以多所獲益,可是因為參考書的缺乏,不能如願以償。許多應該徵引的無從徵引;而書中所徵引的,有一部份不得不從其他書中轉錄而來,是否與原文原意完全符合,也無從查對正確。這種困難,除了請求讀者原諒外,只有等到本書獲有再版機會時,再為補正。

本書除了詳細說明文學的定義和分類外,另加以分析文學研究與文學評論,可作為上課教學用書外,也可作為喜愛文學的讀者參考用書。

更多信息
作者 涂公遂
出版社 五洲出版有限公司
內文頁數 372
內文尺寸 25K-150x210mm
系列套書 農漁牧叢書A02
MinimogMinimog

燈籠魚網路書店

 

 

  • 全館滿1000元免運,不滿1000元,每單酌收100元運費
  • 燈籠魚進入印製流程後不接受取消訂單,下單前請務必確認購買內容
  • 若有特殊狀況需要取消或更改訂單,請與燈籠魚客服聯繫

文學概論

NT$35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