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 言
第一部 研究方法論
1.1 宣傳與歷史──抗戰史記錄的病理
1.2 日軍的戰史檔案資料
1.3 日軍死傷者數調查方法
1.4 歷史是怎樣發生失真的?──兼考平型關大捷林彪的戰果報告
第二部 平型關大捷研究
2.1 舊日軍檔案中出現的「平型關大捷」
2.2 戰場一,新莊自動車隊的潰退
2.3 戰場二,行李隊的遭難
2.4 平型關大捷日軍死傷數再考──自動車部隊的死傷
2.5 平型關大捷日軍死傷數再考──混合行李隊的損失
2.6 關於腰站阻擊和倒馬關戰鬥
2.7 「平型關大捷」中的「輜重兵特務兵」考
2.8 平型關大捷中死亡的 14 名日軍士兵──《支那事變忠勇列傳》研究
2.9 《步兵第十一聯隊第一大隊炮小隊陣中日誌》
2.10 一一五師可曾進入平型關正面戰場?
2.11 平型關大捷是怎樣記錄下來的?──一場歷史劇的來龍去脈
2.12 八路軍繳獲的「日軍砍刀」──評平型關大捷紀念館的展示
2.13 平型關戰場可曾有「朝鮮兵」存在?
後 記
第一部 研究方法論
1.1 宣傳與歷史──抗戰史記錄的病理
1.2 日軍的戰史檔案資料
1.3 日軍死傷者數調查方法
1.4 歷史是怎樣發生失真的?──兼考平型關大捷林彪的戰果報告
第二部 平型關大捷研究
2.1 舊日軍檔案中出現的「平型關大捷」
2.2 戰場一,新莊自動車隊的潰退
2.3 戰場二,行李隊的遭難
2.4 平型關大捷日軍死傷數再考──自動車部隊的死傷
2.5 平型關大捷日軍死傷數再考──混合行李隊的損失
2.6 關於腰站阻擊和倒馬關戰鬥
2.7 「平型關大捷」中的「輜重兵特務兵」考
2.8 平型關大捷中死亡的 14 名日軍士兵──《支那事變忠勇列傳》研究
2.9 《步兵第十一聯隊第一大隊炮小隊陣中日誌》
2.10 一一五師可曾進入平型關正面戰場?
2.11 平型關大捷是怎樣記錄下來的?──一場歷史劇的來龍去脈
2.12 八路軍繳獲的「日軍砍刀」──評平型關大捷紀念館的展示
2.13 平型關戰場可曾有「朝鮮兵」存在?
後 記
自序
筆者之前並不是軍事,戰史的研究專家,之所以選擇「平型關大捷」的題材研究戰史的理由,來自於筆者所多年在大學從事的歷史教育體驗。戰後已逾 70 餘年,為什麼在東亞各國沒有戰爭體驗的年輕人,至今仍不能實現戰後的民族和解?且近年在年輕人中有對立越來越深化的傾向。在近三十年的大學歷史教育過程中,筆者發現其根本原因有兩點,一出自於東亞各國的近代史教育,二出自於國家的近代史記錄的方法中。其中有一個共同的特徵,即政治介入,或干涉於歷史教育和歷史記錄領域的現象存在。在此,「近代史研究教育」的第一目的並不是為了記錄事實,而是被要求作為「愛國主義教育」的工具。這既是導致近代史歷史教育和近代史記錄中,出現失真現象的根本原因。可以說,東亞各國的學校教育中,都有一個不太注重史實傳播,而注重感情培養,愛憎教育的共同傾向。教育宣傳的價值基準,也被置於自己國家的立場之上。按國家利益,政治需要選定教育的內容、題材。不僅中國的愛國主義教育,日本戰後的「和平教育」也同樣,誘導青年人不再進行第二次戰爭的教育題材,幾乎都是自國國民在戰爭中「被害」的體驗。其結果培養出大量不知道歷史事實真相,卻繼承了國家立場,民族怨恨感情的年輕人,逐漸形成了破壞,影響新時代民族和解的大眾社會土壤。又由於在教育領域,抗戰史被看做宣傳工具,所以在研究領域還出現了國家立場,政治原則,黨性凌駕於科學的歷史事實之上的政治化、黨人化現象,影響了歷史作為科學的嚴謹。
本書的問題意識,可以說即是在戰爭史記錄問題面,用學問手段對此政治弊病進行的一次挑戰。選擇「平型關大捷」為研究對象的理由,在於其是中國國內政治教育,宣傳中最有代表性的熱點。而被宣傳的熱點,往往就是與事實差距最大的部分。本書意圖通過科學的方法和實證結果,列舉歷史事實與宣傳內容的差距,指出以政治宣傳取代歷史事實,作為教育內容的這一抗戰史記錄的病理。最終欲啟迪的只是一個簡單的道理,即歷史學的目的並不是為了記錄某一黨,某一民族的一代榮辱,而是要給人類留下有跨時代的,普遍意義的文化遺產。歷史是追求事實的神聖科學,絕不是什麼愛國主義教育的工具。
在研究手法面,本書為保持學術的嚴謹性,努力遵循了如下幾個原則,一,記錄,用語中排除國家、政治立場的影響,不使用毀譽褒貶的形容詞,不翻譯歷史固有名詞。二,尊重原始檔案記錄,盡可能排除口述、回憶錄之類的不確實證據。三,進行嚴格的史料批判,以專業之眼分析判斷各種史料的價值和問題點,力圖去偽存真。四,提供所有實證資料的註腳、索引,儘量提供原始圖像,爭取做到以史實論證,對每一句話,每一個觀點負責。
筆者希望本書能作為一個資料的索引,或作為一個方法論的參考,以開拓出一個注重檔案研究,國際研究的戰爭史科學的新天地。
筆者之前並不是軍事,戰史的研究專家,之所以選擇「平型關大捷」的題材研究戰史的理由,來自於筆者所多年在大學從事的歷史教育體驗。戰後已逾 70 餘年,為什麼在東亞各國沒有戰爭體驗的年輕人,至今仍不能實現戰後的民族和解?且近年在年輕人中有對立越來越深化的傾向。在近三十年的大學歷史教育過程中,筆者發現其根本原因有兩點,一出自於東亞各國的近代史教育,二出自於國家的近代史記錄的方法中。其中有一個共同的特徵,即政治介入,或干涉於歷史教育和歷史記錄領域的現象存在。在此,「近代史研究教育」的第一目的並不是為了記錄事實,而是被要求作為「愛國主義教育」的工具。這既是導致近代史歷史教育和近代史記錄中,出現失真現象的根本原因。可以說,東亞各國的學校教育中,都有一個不太注重史實傳播,而注重感情培養,愛憎教育的共同傾向。教育宣傳的價值基準,也被置於自己國家的立場之上。按國家利益,政治需要選定教育的內容、題材。不僅中國的愛國主義教育,日本戰後的「和平教育」也同樣,誘導青年人不再進行第二次戰爭的教育題材,幾乎都是自國國民在戰爭中「被害」的體驗。其結果培養出大量不知道歷史事實真相,卻繼承了國家立場,民族怨恨感情的年輕人,逐漸形成了破壞,影響新時代民族和解的大眾社會土壤。又由於在教育領域,抗戰史被看做宣傳工具,所以在研究領域還出現了國家立場,政治原則,黨性凌駕於科學的歷史事實之上的政治化、黨人化現象,影響了歷史作為科學的嚴謹。
本書的問題意識,可以說即是在戰爭史記錄問題面,用學問手段對此政治弊病進行的一次挑戰。選擇「平型關大捷」為研究對象的理由,在於其是中國國內政治教育,宣傳中最有代表性的熱點。而被宣傳的熱點,往往就是與事實差距最大的部分。本書意圖通過科學的方法和實證結果,列舉歷史事實與宣傳內容的差距,指出以政治宣傳取代歷史事實,作為教育內容的這一抗戰史記錄的病理。最終欲啟迪的只是一個簡單的道理,即歷史學的目的並不是為了記錄某一黨,某一民族的一代榮辱,而是要給人類留下有跨時代的,普遍意義的文化遺產。歷史是追求事實的神聖科學,絕不是什麼愛國主義教育的工具。
在研究手法面,本書為保持學術的嚴謹性,努力遵循了如下幾個原則,一,記錄,用語中排除國家、政治立場的影響,不使用毀譽褒貶的形容詞,不翻譯歷史固有名詞。二,尊重原始檔案記錄,盡可能排除口述、回憶錄之類的不確實證據。三,進行嚴格的史料批判,以專業之眼分析判斷各種史料的價值和問題點,力圖去偽存真。四,提供所有實證資料的註腳、索引,儘量提供原始圖像,爭取做到以史實論證,對每一句話,每一個觀點負責。
筆者希望本書能作為一個資料的索引,或作為一個方法論的參考,以開拓出一個注重檔案研究,國際研究的戰爭史科學的新天地。
本書是利用戰前日軍保存的第一手檔案史料,對國內教育宣傳的熱點「平型關大捷」進行的全面考證。意在指出近代戰爭史記錄、研究面存在的病理。研究結果端正了平型關大捷(共產黨)與平型關戰役(國民黨)的位置關係,還原了至今未有人所知的戰鬥全部過程細節,計算出了精確到姓名的日軍死傷者資料,並澄清了許多有爭議的史實。通過研究還指出了國內抗戰史研究的方法面的問題及原因,並提供了大量日軍檔案資料線索,力圖為今後的學術研究開展,開拓出一個在方法面,資料面進行國際接軌的平臺。
作者 | 姜克實 |
---|---|
出版社 | 元華文創股份有限公司 |
內文頁數 | 342 |
內文尺寸 | 18K-170x230mm |
燈籠魚網路書店
- 全館滿1000元免運,不滿1000元,每單酌收100元運費
- 燈籠魚進入印製流程後不接受取消訂單,下單前請務必確認購買內容
- 若有特殊狀況需要取消或更改訂單,請與燈籠魚客服聯繫